污泥建材利用是污泥资源化方式的一种,主要包括利用污泥及其焚烧产物制造砖块、水泥、陶粒、玻璃、生化纤
维板等。我国在污泥建材利用发展方面较落后,虽然在污泥制砖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实际的工程应用不多。
针对污泥现状,自2003年始,国内上要大城市开始尝试进行污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对其技术方案进行了系列论
证,如:
1.广州市近期采取无害化处理后制砖,远期将用于农肥;
2.深圳市已完成污泥专项规划,拟采用热干化+焚烧工艺;
3.上海市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处理分散化、处置集约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
4.天津市规划建设3座污泥处理场,采用污泥消化发电工艺,但尚无污泥较终处置的方法;
5.北京市2008年日污水排放量高达2000 kt多,年800 kt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土地利用将是
其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6.重庆市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拟采用半干化+填埋工艺。
以下是对主要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的介绍。
上海市污泥处理处置以污水处理系统的区域为基础,采取处理分散化、处置集约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在处理技
术方而,根据各区域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各自采用了适当的处理工艺技术,如石洞口、竹园区域采用了污泥脱水+干化
+焚烧处理技术,而白龙港区域则采用了污泥厌氧消化+干化处理技术。在处置技术力面,结合上海地理位置的特点,在
绿化、森林、固体废弃物和滩涂规划的指导下确定上海污泥处置的主要途径,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园林绿化用土、制作
建材、制作肥料、滩涂填土和盐碱地改良等是上海污泥的主要处置途径。上海污泥处理处置规划中,脱水+干化+焚烧+建
材利用和脱水+固态好氧发酵+土地利用这两种处理处置方案是主要工艺,且规模较大的污泥处理厂(污泥(Ds)量不小于
60t/d)大部分均考虑采用脱水+干化+焚烧+建材利用的处理处置方案。而规模较小的污泥处理厂一般采用脱水+固态好
氧发酵+土地利用。
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比较多样化,主要有污泥堆肥、污泥热干化、污泥焚烧、污泥制作建材等。此外,北京市将重
点研究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污泥建材化利用技术。在其专项规划中.土地利用将是主要发展
趋势。
天津市现已运行生产的污水处理厂其有4座,污泥处理均采用中温厌氧消化技术,使污泥能基本稳定,然后将消化污
泥脱水,使含水率降低到70%~80%之间。但脱水后的污泥没有合造的较终处理方式,只通过各种渠道运至城郊倾倒。
广州市污泥出路规划近期以污泥综合利用为主,污泥焚烧为辅,污泥填埋作为配套,远期以污泥焚烧为主.污泥综
合利用为辅,污泥填埋作为配套。
深圳市已完成专项规划,拟采用热干化加焚烧丁艺。基本思路就是利用发电厂余热干化污泥,而干污泥作为低品质燃
料送小型发电厂焚烧,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综上所述,在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
与处置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观念上需要进一步重视、资金上需要进一步
扶助、政策上需要进一步倾斜的环境问题。
目前,在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中存在不少问题,以BOT、TOT等为代表的融资方式和建设、运行方式日益
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家市政、环保建设的资金缺口,可是如果新建和已建的污水处理厂只重视污水的处理,而忽
视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的处理。那么其结果只能是表面上解决了水污染问题,实际上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而
后者在根本上又造成了地下水等水体污染.如此造成的恶性循环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造成极大的伤害。
根据对当前污泥处理与处置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的考察,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关于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a、污泥处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以上海石洞口污泥干化焚烧工程为代表的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污泥
处理与处置已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b、在污泥浓缩处理中已经渐渐淘汰效率低、占地大的污泥重力浓缩池,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浓缩设备的应用和浓缩-脱水
一体化装置的大量应用;
c、目前,国内污泥脱水设备以带式压滤机为主,而且目前国内的带式压滤机的产品性能已逐渐向世界产品靠拢,并且
向浓缩-脱水一体
机方向发展。离心脱水机因其脱水效率高、占地小等优点在国外应用很多,目前,国内也已经开发了大型,卓效的离心脱水
机械,随着技术的进步,离心脱水机噪声大等缺点逐渐被消减,其应用前景还是比较好的;
d、污泥干化技术在国内应用不多,相关的设备生产厂商也比较少,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国外的污泥干化技术设备种类很多,但是由于在国内的应用较少,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还应当慎重,同时,应该考虑与后继污
泥处置工艺的衔接。鉴于国外产品昂贵的价格,在现阶段引进国外技术、开发自主产品比单纯进口国外产品更适合我国国情,
或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和经费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干化技术设备。
http://www.yljcn.cn